內容簡介
大禹除了治水,還被全國人拿來當尺用,你知道嗎?
蘋果日報總主筆卜大中說:「讀漢字科普,就像坐上了時光機!」
◎你知道一尺、一寸的長度,一里、一畝是怎麼決定的?
用身體!用誰的身體呢?大禹,不是喔。
◎心中的情感、講太多了就矯情,如何用幾個字完整表達你的心?
掩耳蹙「頞」、還是疾手蹙「額」……你得懂這些藏在身體裡的漢字!
◎額,是腦門;題,是習題;其實這兩個字以前意思幾乎一樣,怎麼分道揚鑣的?
眼不就是目嗎?為什麼有眼科卻沒有「目」科?眼與目有差嗎?
中國文字,實字虛用、虛字實用,例如白髮三千丈、為山九仞……
我們現在看到的漢字,很久以前不是現在的樣子,
意思和現在也不太一樣了,因為漢字是有生命的,一直在演化。
每個字,都藏著一個精彩故事,
因此,懂這個字、正確運用這個字,是一種優雅。
本書是北京大學語言文字研究學的一個大型計畫,
三位學者:張一清、富麗、陳菲共同合作,從「身體」開始,
追溯出文字的相連性,讓你頓悟,中文字為什麼這麼寫!再也不寫錯、用錯。
◎「計量用」漢字,用身體來丈量世界,讓一切跟我有關
‧從重量單位變成形容詞的字:
你知道「尋常」是長度單位嗎?為什麼這兩個字現在意思成了「普通」?
為什麼一文不名就代表沒錢呢?這四個字都跟金錢無關呀。
千鈞之重是多重?一絲之輕又是多輕?鈞、絲竟然是重量單位,重量各多少呢?
‧從形容詞變成數字單位的字:
中國人一跬,等於一隻腳往前跨一步,但一跨步究竟多長?
古羅馬人說:一跨步是五隻腳。
這東西方不謀而合的歷史計量,促成近代中、西方間單位換算。
◎漢字的數字超級多,有些很精準、有些很朦朧,用對了,大家讚你有文采
‧表達「數」的漢字當中,零最小,兆最大?錯,
「載」這個字表示10的14次方,長度甚至大於一光年!
數學漢字超級多,你知道哪幾個?
‧「□」讀ㄨㄟˊ、「○」讀ㄌ一ㄥˊ,
這兩位,不僅是符號,更是國字!它們是西洋漢字。
‧你知道漢字的數字有吉凶意義嗎?
偶數表示吉利,奇數則有難?未必,別弄錯了!
‧男朋友說愛你一生一世。小心別上當。
一世其實只有幾年,你知道嗎?
‧一問三不知、 一日三省吾身,為什麼中國人這麼愛用三、六、九
這些數字,什麼時候表示多、什麼時候是少?
‧闡述情感也可以用數字表達,會這個你的段數就高了。
曹植《與吳寄重書》就用「參」形容離別如星宿之遙,杜甫也會這招。
◎懂這些字的意思,你會以身體感到自己真實的活著:
‧為什麼是臉紅了,不是面紅了,
我們常說顏面掃地,講臉面掃地顯得粗俗些,
臉和面哪裡不同?
‧明明是用嘴跟人辯論,為何要說舌戰?明明就是親唇,何時變成了接吻?
‧「輔」字指「臉頰」,為什麼是車部,不是月部或頁部呢?
漢字的演變,原來跟古人的「功能觀察」有關係,
說到重點了,觀察,原來觀察力是這樣畫出來的(甲骨文都像塗鴉,不是嗎?)
‧「臣」是高尚的高官,「民」是低賤的平民?錯了!
它們都是指階下囚的眼睛。
‧漢字裡頭也有看不見的「手」?
「秦」不僅跟稻子有關,更用「手」的意象表示地沃津潤。
‧為什麼代表器官的漢字都是月字邊?因為,五臟六腑和月亮關係大了!
這絕非迷信,現代醫學已經證實。
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學者、曾與梁啟超、王國維、趙元任同為清大四導師的
陳寅恪先生說:「凡解釋一字,即是作一部文化史。」
漢字,就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和載體,
正確掌握漢字,就是優雅的極致。
作者簡介
作者介紹
張一清
1961年出生。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。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研究員,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副教授、碩士生導師,中國語言學會會員。主要研究領域為語言教學與測試。
富麗
1976年出生,畢業於北京大學。現為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語言教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。主要研究領域為普通語言學及計算語言學。
陳菲
1974年出生。畢業於北京外國語言大學。現為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與言教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。主要研究領域為語言教學與測試。
譯者介紹
目錄
推薦序 讀漢字科普,坐時光機回到北宋開封/蘋果日報總主筆 卜大中
前言 正確的掌握漢字,是優雅的極致
第一部份 「計量用」漢字,以身體來丈量這世界
第一章 測長短、量深淺,以「朕」為準
尋常,為什麼意思會變成普普通通?
誰的身體能成為尺?
外國人的尺也和身體有關嗎?
古代的哪些長度單位跟人體有關?
好遠!好長!怎麼用身體量出來?
一千萬分之一寸,該如何表示?
尺寸的意義延展
第二章 面積、容量:我的房我的糧都用身體量
牆的面積的測量
城牆與等級的關係
我們怎麼知道一塊地的大小?
比「升」小的容積單位
比「升」大的容積單位
第三章 秤重:一斤一兩各多少?問黑黍黃鐘
「錢」指的是最小的重量嗎?
比「兩」大的重量單位
比「斤」大的重量單位
曹沖為什麼用船稱象?
第四章 算財富:有錢,用字就得不一樣
早期貨幣有哪些?
關於「文」的故事
古人怎麼數錢?黃金、白銀為何當錢使?
第五章 西化的計量漢字,各有各的身世
一粒「米」引發的連鎖反應
由「音譯」催生計量家族新成員
當計量觸「電」之後
現代貨幣催生的新名詞
計量單位也會舊瓶裝新酒
第二部份 漢字裡的「數」,既精準又朦朧
第六章 甲古文沒有,「數」和數「字」哪來的?
古人如何計數?
數字是怎樣產生的?
數字為什麼要區分大小寫?
第七章 最小和最大的數「字」,「○」也算字
「○」是從哪裡來的?
和「○」的區別
最小的「數」有多小?
最大的「數」有多小?
第八章 用實際數字表達朦朧意境
「三」到底是多還是少?
還有哪些「數」可以表多?
白髮真的有三千丈嗎?
二和兩及倆的區別
奇數就一定不好嗎?
中國人為什麼對八這個數字,情有獨鍾?
為什麼七十三歲、八十四歲不吉利?
第九章 數字中的吉凶禍福
二和兩及倆的區別
奇數就一定不好嗎?
中國人為什麼對八這個數字,情有獨鍾?
為什麼七十三歲、八十四歲不吉利?
第十章 數字的豐富表情,說到骨子裡
哪些字...
自序/導讀
推薦序一
讀漢字科普,坐時光機回到北宋開封
《蘋果日報》總主筆/卜大中
這本由中國三位研究國學(漢學)的學者寫成的《藏在身體裡的漢字故事》相當有趣,讓我們使用一輩子中文的人慚愧不已,原來這麼多想當然耳的文字,其來源如此豐富有趣,我們甚至誤解其原意,將錯就錯了幾十年。
作者學識淵博,旁徵博引,信手拈來都是學問,比古代《說文解字》更厲害的是,它引進了歐美的觀念,並融入新漢語。但本書還是以古漢字為全書主軸,輪流解釋漢字的象形、指事、假借、形聲、會意、轉注的根源,教導我們漢字來源的豐富和其文化底蘊之深厚。
漢字不是拼音字,發音與文字是兩個系統,學起來很困難,不像西方文字,只要會說,基本上就會寫了。漢語是由兩千多個字不斷交相、搭配,而形成不同意義的詞。本書告訴我們搭配有其字義的邏輯,不可隨意混搭,以免不知所云。
這本書另一大特點是幽默有趣。漢字的解釋容易流於枯燥乏味,但本書卻把讀者帶進古代社會,好像我們坐時光機回到北宋的開封,生活在《清明上河圖》裡正在逛街,看那些做買賣的,如何使用度量衡、如何付錢、什麼錢;又看到病人去中藥店抓藥,治療身體內五臟六腑的疾病。他們如何丈量土地、如何數數、如何算錢、如何看待身體的特徵……,這些都可以從漢字裡看出端倪。
這是本漢字科普的書,寫得很流暢精彩,趣味十足。不過,本書還是有些缺憾,若能補足會更完備。首先,漢字本身具有意識形態,承載著漢人的偏見與歧視,主要表現在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。例如古代漢民族,對四面的外族都以動物、獸類的字來稱呼他們,加犬字旁以示野蠻落後、不文明,像是東夷、北狄、西戎、南蠻;再例如在中國西南的傜族,原來是犬字旁,不是單人旁;廣西湖南山裡的僮族,原來漢字是犬字邊;如嶺南的獠族,以及古代住在北方的獯族、玁族等。
其次是性別歧視,女字邊的字很多是負面的意思,像是奴、奸、姦、妄、妒、妓、娼、媸、嫉、嫇、嫖等等。也許漢字的誕生到發展,都是男性主導,厭女情結發作,把很多壞字眼加上女字邊。
本書是根據原來的正(繁)體字發展出來的。中國政府把正體字改成簡體字,要講解原來漢字的根源與表意,就更困難了。關於這一點,作者避而不提,有些可惜。
前言
正確的掌握漢字,是優雅的極致
走在大街上,你會看到廣告、標牌;親戚朋友之間的聯繫,你可能會用手機發資訊;想瞭解國內外新聞,你可能會看看報紙或上上網;甚至是到了國外旅遊,你也時常會發現用漢字寫的景點介紹。這麼說起來,漢字真的是無處不在。那麼,你知道我們現在看到的漢字,它們在很久以前是什麼樣子,許多國字最初的意思又是什麼嗎?當你瞭解到漢字也和人一樣,彼此之間存在著遠近、親疏的親緣關係;或者就像人以類聚那樣,存在著物以群分的族群現象,你會覺得有趣嗎?
舉例來說,「額」這個字,現在最常用的意思是「腦門」;而「題」最常用的意思則是「習題、試題」等等。可是,這兩個字在很久以前卻是親戚,都指額頭和前額。這種親緣關係,一來往往在
內容試閱
人的身體能做尺嗎?
我們先看一則新聞報導:「這種新式裝甲車性能優異,巨大的輪胎將近一人高。」
上面的報導把人的身高,當成了裝甲車輪胎直徑的參照物。當我們讀這則報導,我們的腦海裡一定會浮現出一幅體形龐大的輪胎畫面。那麼,大家不妨想一想,我們會把輪胎的高度,想像成什麼人的身高呢?會想到籃球巨人姚明,還是會想到春秋戰國時,心智、膽識、言辭俱佳的齊國先賢晏子?
毫無疑問,我們大概不會想到任何一個具體的人,因為看到這樣的描寫時,我們可能已經習慣把這類描寫,和我們腦海中最普通、最一般的人聯想在一起,例如一個身高170公分上下的男性。
同樣的道理,當我們讀到或聽到兩指寬的絲帶、巴掌大的樹葉、胳膊粗細的水柱、拳頭大小的窟窿等,我們聯想到的人體器官,也必然是最一般、最普通的尺寸,絕不可能想到嬰兒的纖纖小手,或者想到舉重運動員的粗壯上肢。
用人體器官間接表示某些事物的特徵,充分說明了我們經常把人體當作尺來使用的事實。然而大量的歷史文獻表明,這並不是我們現代人的發明與創造,而是來自遠古時代的祖先。
尋常為什麼有普普通通的意思
據考證,西漢末年由禮學家戴德所著,並由他的弟子於東漢時期集結成書的《大戴禮記》,曾借孔子之口說:「布指知寸,布手知尺,舒肘知尋,十尋而索。」這幾句話指的是透過伸展、安置人的手或胳膊,我們就可以瞭解並確定長度。
事實也正是如此。我們都知道,漢字在甲骨文時代,存在著許多象形字和以象形為基礎的會意字,比如「尋」。這個字形在甲骨文的左邊是一條分隔號,右邊是一個人張開的雙臂,合在一起表示,展開兩隻胳膊丈量,意思是從中指指尖算起,兩臂之間的距離。正像《小爾雅》中所記錄:「度尋,舒兩肱也。」舒指的是伸展,而肱指的就是人的胳膊。
那麼,這裡面的「人」指的究竟是哪個時代的人呢?那個時代的普通人,他們展開雙臂的寬度到底又是多少呢?通過查閱文獻資料,我們不難發現,《說文解字》、《方言》等,已經明確告訴我們答案了。例如「周官之法,度廣為尋」、「度人之兩臂為尋,八尺也」等。也就是說,「尋」是距離今天三千多年以前,西周時期官方確定的一種長度單位,並且專門用於衡量寬窄,確切數值是八尺。
按照今天的長度基準,一米等於三市尺,那麼八尺換算成公制長度,大約等於兩米六多一點。仔細想一想,這個結果大概多少會讓我們吃驚,因為按照臂展大約等於身高的情況,目前不只是中國,就算全球各色人種,也找不出一個能達到夠如此高度的人。那豈不是說,西周時期個個都是巨人嗎?事實果真如此嗎?
還好,我們的祖先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,也幸虧現在的考古學研究和文物勘察技術越來越發達。根據考古研究,我們得知西周時,一尺約等於現在的23釐米。也就是說,一尋大約是180公分。
古代文獻表明,尋最初是一種寬度概念,後來則逐漸演變成表示長度、高度或深度的單位。例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《西塞山懷古》:「千尋鐵鎖沉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頭。」再比如,當代佛學大師趙朴初先生有《西江月‧參觀密雲水庫工程》:「鐵壁千尋鎖浪,碧波萬頃如油。」
在古代還有一個長度單位也跟尋的關係非常緊密,它就是「常」。例如《國語‧周語》:「其察色也,不過丈墨尋常之間。」韋昭注曰:「五尺為墨,倍墨為丈,八尺為尋,倍尋為常。」可見,常是尋的兩倍,即一丈六尺。
數字為什麼要區分大小寫
漢字中為什麼會有大小寫兩套數字?只有一套小寫數字不夠用嗎?大寫數字壹、貳、參、肆、伍、陸、柒、捌、玖、拾、佰、仟是怎麼來的?
根據明末清初著名思...